第二十一章:紫霄宫二次讲道
作者:万仞千殇      更新:2019-08-30 09:06      字数:2040

“弟子,等恭候鸿钧老祖多时了。”三清等一起拱手作揖道。

紫霄宫门,渐渐地禁闭,鸿钧坐于七彩祥云之上,左边站着昊天,右边站着瑶池,身上七道鸿蒙紫气团团围绕,灵光浮现。

“各位道友,贫道今日再授三千道法,助尔等修炼神道,仙道,证得混元,可免去三灾之祸,与天地同寿。”鸿钧拂袖而道。

“我等授老祖道法,修个长生不死,天地同寿,还怕这三灾吗?”台下伏羲惊问道。

鸿钧笑道:此乃非常之道,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灾难将至,鬼神难容。每一千五百年,天降神雷灾害,预先躲避。躲得过,寿与天齐,躲不过,玉石俱焚。再一千五百年后,天降火灾,这火不是天火,亦不是凡火,又唤做‘阴火’。自本身涌泉穴下烧起,直透泥垣宫,五脏成灰,四肢皆朽,把千年苦行,俱为虚幻。再一千五百年,又降风灾吹你。这风不是东南西北风,不是和薰金朔风,亦不是花柳松竹风,唤做‘赑风’。自囟门中吹入六腑,过丹田,穿九窍,骨肉消疏,其身自解。”

“如此三灾之祸,如何才能躲过?”镇元子道。

“若想躲避三灾,倒也不难,斩去三尸,证得混元大道。”鸿钧道。

“老师之意,可是如你这般,合身天道,成圣吗?”上帝耶和华问道。

鸿钧微微一笑:“圣人者,历万劫而不灭、染因果而不沾。与大道同在,与天道永存。”

“那如何成圣呢?”女娲道。

“成圣分以力证道、斩三尸证道和功德证道。盘古曾以力证道,开天辟地,功德证道至今未尝试,吾鸿钧今日便教授斩三尸证道之法。”鸿钧从容地说道。

……………………………

“这三尸竟是如何来历?”红云问道。

“三尸之为物,实魂魄鬼神之属也。欲使人早死,此尸当得作鬼,自放纵游行,飨食人祭拜。每到六甲穷日,辄上天白司命,道人罪过,过大者夺人纪,过小者夺人算。”鸿钧答道。

“三尸者,一名青姑,伐人眼,令人目暗面皱,口臭齿落;二曰白姑,令人腹轮烦满,骨枯肉焦,意志不升,所思不得。”老子拂起袖口,立于蒲团圣位上说道。

“老君说的是,其实三尸便是善恶执三念,只因三尸未除,六根不净,沾因果,故而不能成圣。”鸿钧道。

“敢问老祖,这太上老君甚么来历?堂堂的大道传承,鸿钧老祖居然毕恭毕敬叫他一声老君?”上帝耶和华身边一位青年说道。

“哪来的无知宵小?岂不知道先有盘古后有天,太上更在盘古前?”陈潇暴躁道。

“道友息怒,稚子耶稣,年少无知,冲撞了各位,还望见谅。”上帝耶和华拱手作揖道。

“尔等西方小仙,怎么知我东方大仙之事乎?宇宙之初,太上老君创世,我等三清皆是太上老君造化之气成形,得盘古元神才修成正果。”元始天尊不屑道。

“太上化一气,一气化鸿钧,混沌之时,太上老君斩却三尸,身合大道,玄元一气遂化贫道。”鸿钧道。

“莫非鸿钧老祖源自太上大道?”顿时紫霄宫众人一片茫然。

……………………

“好了,尔等莫要疑惑了,错过了这三千道法,若想成圣便是遥遥无期。”鸿钧道。

只听得昊天口中念道:“成圣之路,非一日之功,大道三千,条条皆可得证混元,但成圣之法却只有这三种。

“那么我等大罗巅峰,只要应了三种证道其中一种也可成圣吗?”帝俊和太一齐问道。

“自洪荒以来,只有准圣人才可,斩断善念之尸、恶念之尸、执念之尸。明确自我、本身,再重新将三念之尸融合。炼化大道之基鸿蒙紫气、寄托元神于天道之中,就可得证混元。”鸿钧道。

需知仙的境界分: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玄仙、金仙、太乙金仙、大罗金仙、准圣、圣人(混元无极大罗金仙)、天道圣人。

每个境界分为初期、中期、后期、巅峰四个小境界,圣人又分圣人之上和圣人之下,圣人之下乃是准圣、亚圣、圣人之上乃是天道圣人、至尊圣人、大道圣人。

“敢问老祖,我乃太上老君的三尸造化,三尸又如何证道成圣呢?”陈潇按捏不住,将心中一团疑惑说出。

“三尸乃自身造化形成,若是斩去的三尸得了造化,空修元气是难以证道成圣的,唯有修炼元神,将善恶二尸斩去,将自身执念寄于先天灵宝上,斩出化身,三尸褪去,便是大寂灭境界,方可证道成圣。”鸿钧说道。

“老师,贫道乃是太上老君善尸后得盘古元神,是否也能斩去三尸,证道成圣?”老子问道。

“然也,然也。”鸿钧笑道。

只见堂上灵光,六个蒲团大放光彩,三清,女娲,接引,准提各自你看我,我看你,其他众仙都好奇的围观着。

“此乃造化,恭喜尔等六人,天道蒲团吸收了六道鸿蒙紫气,圣位已定,证道混元近在咫尺啊。”鸿钧老祖大笑起来。

六人谢过鸿钧,众散仙纷纷前来道贺,紫霄宫中又是一番情趣,三清立于蒲团上,顶上清气围绕,三花渐渐聚起,怀中五气朝元,这时候宫中又响起了鸿钧的声音。

………………………………

………………………………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