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谦虚低调,群众拥戴
1、题解:
人们见到骄傲自大、目空一切、谁也不放在眼里的人,心中自然就会产生抵触和逆反;见到谦虚低调、虚怀若谷、对谁都尊重的人,心中自然就会喜欢和敬佩。这是人之常情。
骄傲的人,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做,别人谁也不如自己,这样就会在自己前进的道路上形成人为的障碍,阻住自己前进的路。你看不起别人,不尊重别人,别人就会有所感觉,因此,他也很难受到别人的尊重,更谈不上拥戴。
谦虚低调的人,认为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他就会不断地去学习,他的道德修养和学识水平就会不断地提高。他礼待他人,尊重大家,大家自然会受到感动,反过来尊重他,拥戴他。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刘备这么一摔,赵云自然深受感动,拥戴他一生。
古代有些皇上,在大家拥戴他登基的时候反复地表示谦虚,虽然有些是作秀,但都是想获得更多的拥戴!
当上皇上以后还自己将自己称为“孤家”、“寡人”,也是用来时刻提醒自己要谦虚低调,不要骄傲自大,以免真的混成孤家寡人,失去国家和人民。
2、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译文: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要语言谦和,要想功成名就,就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大家之后。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身居高位,但人民并不觉得有负担;各种利益在大家之前得到,人民也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拥戴他而不感到厌倦。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4、理解:
一个人,即使是有天大的功劳,一旦骄傲,这些功劳就会马上丢掉。因此古人把骄傲的行为叫做“自伐”,意思是把功劳比喻为一棵树,把骄傲比喻为一把锯,用自己的锯伐掉自己的树。
中国历史上以学佛、弘法和建寺著名的南朝皇帝梁武帝,他对文化的贡献其实是很大的。他自己学习佛经很刻苦,还经常领着文武大臣读经,一共盖了400多座寺庙。有一首诗里面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写的就是这件事儿。
当达摩祖师来到中国的时候,听说了梁武帝,于是就过来相见。
一见面,梁武帝就迫不及待、急功近利地问道:“大师,我做了这么多事儿,是不是功劳很大呀?”
本来功劳确实是很大,这一问,一骄傲,就啥功劳都没有了!
这方面,孔圣人在《论语》里谈到的一个叫孟之反的人做得非常好。在冲锋陷阵的时候,他冲在最前面,在撤退的时候,他在最后掩护大家。他自己从来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当别人夸他的时候,他仍然很谦逊地说:“不是我愿意留在后面,是我的马跑得慢啊!”
李白是唐朝最著名的诗人,但在封建社会里,和皇帝的权威比起来,还是微不足道的。
但唐玄宗的表现还是不错的,有一次,在李白来的时候能够亲自走过来迎接他,还给他调好羹汤,让他喝。我国历史上能够做到这一点的皇上,还真是不多。
日本的企业团队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别的国家都是流动的用工方式,唯有日本是终生雇佣制,企业也不炒员工,员工也不炒企业。
这种用工方式的优点还是非常突出的。员工流失了,还要再招,一方面了解公司的熟手员工少了,人力资源受到了损失,一方面还要增加招聘人力资源的成本,增加培训员工的费用。招来的合用不合用,还是个未知数,搞不好还得不断地再招。
但是这种用工方式对员工的道德修养要求很高,否则,道德修养差的员工一想,反正企业也不解雇我,于是就偷懒耍滑磨洋工,不思进取瞎糊弄,那企业就非常危险了。
日本的企业之所以敢用这种用工方式,主要是得益于日本学习并沿用了我国的文化。日本对《论语》和《易经》的研究水平早已超过我国,在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上更是远胜我国。关于这一点,我们无论是看日本的新闻,还是影视作品,还是向从日本回来的国人打听,都能够得到同样的答案。日本人的谦虚、礼貌和忠诚,都是目前(2011年)我国水平的N倍。
日本企业里的老板和我国的不一样。我国的老板老是板着脸,看员工都不顺眼,觉得他们很差劲,总是想炒掉他们才解气,总是想来个大换血。
日本的老板谦虚低调,慈祥和善,和员工们处得像一家人一样。老板就像个大家长,员工们就像是大家庭里的孩子们。他们在一起共同工作,共同快乐,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一般20岁的孩子,都在上大二大三,但有个20岁的孩子已经博士毕业了,他的智商是28÷20×100%=140,属于天才!
这个天才年轻博士,一到学校报到,就受到了校领导和全体老师们的热烈欢迎,学校研究决定,立即将其破格聘任为副教授。
正常情况下,过两年就能转正,但他却10年都转不了正,20岁的时候就是副教授,30岁的时候还是副教授。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他从小就将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上,成绩固然是顶呱呱,但有一项课程他却没有学,这门课程就是《为人处世学》。
本来他如此聪明、如此年轻就学到这种地步已经让大家感到了羡慕和嫉妒,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再加上他不会做人,不会说话,不会做事,也不懂得别人的心理和需求,大家就都疏远他,不愿意帮助他。
系主任之类的人物对他的前途影响比较大,但他也不知道怎样才能处好。有一次研讨会上,系主任的观点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唯有他提出不同的意见来反驳,也不讲究方式方法,态度坚决、语气生硬,搞得主任脸上挂不住,下不来台。更为要命的是,这种事情时常发生。
等到了他评职称的时候,每次系主任等平时他处不好的人,都极力反对,所以一直也通不过,十年了还是个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