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知名理论物理学家认为,地球上的生命很有可能由于某种灾难而灭绝,如突如其来的核战争、基因工程制造的病毒、或人工智能带来的威胁等,并且这种风险还在不断增长。
霍金还表示:“因此,我希望激发民众对太空的兴趣,我们对宇宙的了解在过去50年间有了巨大的变化,我很高兴在其中做了一点微小的贡献,人类本身也是由自然界的基本粒子构成的,而我们却能对宇宙的基本法则有了如此深刻的了解,这是非常伟大的成就。”
霍金教授此前曾在新书《如何制造宇宙飞船》的后记中描述过自己对未来空间旅行的设想。
他表示:地球上的生命面临着由于某种灾难而灭绝的风险,如突如其来的核战争、基因工程制造的病毒、或人工智能带来的威胁等,并且这种风险还在不断增长。如果不在太空中寻找出路,人类就没有未来了。他向牛津大学的年轻学子们发出恳求:“要仰望星空,而不是局限于脚下的一方土地,试着理解你看到的情景,并思考宇宙为何而存在,要保持好奇心。无论生活看起来如何,总有一些你能成功做到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不要轻言放弃。”
他在演讲中解释,自己目前正在证明宇宙的起源遵循现代物理学家所称的m理论。m理论是许多相关理论的集合,涵盖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等等。“这是目前唯一的统一理论,集合了所有终极理论应当具备的特性。”
霍金称他和同事詹姆斯·哈妥认为,如果把宇宙大爆炸和世界的起点比作地球南极的话,经线就类似于不断膨胀的宇宙,但线上的每一点、包括南极在内,都遵循相同的自然法则。
他还提到一些古代文明认为地球是平的:“如果我们的理论正确的话,也许我们就可以从此抛弃‘时间有起点’这个概念了,就好像我们抛弃了‘地球有边界’这个概念一样。”
其实对人类未来生存困境的担心,并不仅仅表现在霍金这样的科学家的言论中,自古以来就以低调勤劳,注重生存空间安全的华夏民族,在现代社会,利用高科技技术,已经开始了未雨绸缪。
华夏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在8月初传出消息,华夏首个火星模拟基地项目将落户西海省海西州大柴旦红崖地区,这里拥有典型的雅丹地貌群,其独特的地形地貌、自然风光、气候条件使之成为专家眼中“华夏最像火星的地方”。
2016年11月底,海西州政府与华夏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签订了《华夏火星模拟基地建设项目合作协议》,今年7月下旬,在海西州州府德令哈市举行了项目总体方案讨论会暨协议签约仪式,确定项目建设地址在大柴旦红崖地区。
“类似的火星模拟基地是开展火星科学基础研究,进行火星与地球对比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华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说,火星在地貌、地质和物质成分方面都有一些特殊的特征。比如,地貌为荒漠,没有植被覆盖,地质上有河流、湖泊干涸的沉积物,物质成分方面有大量硫酸盐、高氯酸盐等水流干涸后的遗留物等。而该基地在上述三个层面有类似于火星的特征,这也是其成为火星模拟基地的原因。
郑永春也强调,模拟基地与火星的地质地貌条件并不是完全相似,因而在通过相关研究对火星的情况进行考察的同时,也可以实现对火星和地球的对比实验研究。
专家介绍,建设火星模拟基地在国外已有先例,火星模拟基地项目填补了国内在航天、天文、地理、地质、气象、新能源等领域一体化科学实践教育基地的空白。
据悉,华夏首个火星模拟基地也将集科学传播、旅游观光、体验休闲、科学实验为一体,基地项目包括天文与航天科普教育、主题休闲度假、影视作品摄影、科学研究与模拟训练等重点内容。当地主管部门表示,未来将以星空文化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把该基地打造成华夏首个火星文化创意体验基地。
华夏民族善于多做少说,在开辟星球研究,逐步为人类走向外星积累基础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步伐,而在开阔人类眼界,提醒人类自身多么渺小,宇宙多么广阔的科学实践上,华夏国的宇宙奇观,已经成为对人类的一大贡献。
霍金教授的预言:“”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用引力波回看宇宙大爆炸时情景”,为马耳山宇宙奇观通过所谓的量子技术回看宇宙曾经发生过的场景提供了科学设想。
但有人质疑宇宙奇观是一种完全人造的虚幻情景时候,被信奉现代科学的网友痛批,“连霍金教授都认为可以回看到大爆炸情景,现在只不过是播放早就存储好的情景,有什么奇怪么?”
有人叹息,霍金教授竟然在宇宙奇观的出现前后,利用自己的关于宇宙学的绝对权威,给量子播放宇宙真实情景站台,这也真是人类发展的关键点,一切匪夷所思地事实竟然水到渠成成为眼前的现实。
而关于量子传输更令人信服的基础技术验证,也很快在华夏国发生了,这些技术突破和小强企业展示出来的神奇现实,让全球舆论开始信服,一个崭新的星际时代,可能已经向人类拉开帷幕。这其中一个关键的节点,就是华夏国的量子瞬间传输技术成功完成验证。
提到“瞬间传输”,不少人脑子里会浮现起《星际迷航》。虽然我们目前离瞬间传输人类还很遥远,但华夏国科学家已经借助量子科学卫星“墨子号”,实现了地星之间量子态的“瞬间传输”。
京城时间8月10日凌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报道了华夏科学技术大学潘剑伟团队的两项最新成果,其中一项就是地星之间的量子隐形传态。
论文的第一作者、华科大魔都研究院任继刚副研究员向媒体强调,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可以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送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送物质本身,远距离量子隐形传态是未来实现大尺度分布式量子信息处理网络的基本单元。
在一个月以前,潘建伟团队曾登上另一顶级期刊《科学》的封面。当时,他们创下了世界量子纠缠分发距离的记录,达到1200千米,实现了一个数量级上的突破。
量子是物理学中不可再分的基本单元,由普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1900年首次提出。比如,光子就是量子性的,不存在“半个光子”的说法。
科学家们在量子的世界中,发现了许多奇妙的现象。其中,量子纠缠就是一种奇妙的表现,爱因斯坦称之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处于纠缠态的两个量子不论相距多远都存在一种关联,其中一个量子状态发生改变(比如人们对其进行观测),另一个的状态会瞬时发生相应改变,仿佛“心灵感应”。比方说,如果一个光子的偏振态是“向上”的,那么另一个光子的偏振态必然是“向下”的。
这个构思源于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在头脑里做的一个实验,因此,这样的一对粒子也被称为“epr”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