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时分,皇城内苑,首辅叶向高领着几位内阁成员看着天启皇帝朱由校用膳。 现如今的朱由校在李文波的影响下开始有自己的‘主意’了,就如同利用中午吃饭的时间来听取奏折,朱由校绝对不会占用自己做木匠活的私人时间去做听取奏折,接见大臣这类的‘公事’。
“老大人今日过来可是内阁有了什么定论?!”朱由校喝掉碗里最后一口地瓜粥,用丝巾擦了擦嘴,对坐在一旁的叶向高问道。
“回禀圣上。”听到朱由校的问话,叶向高连忙起身回答道:“对于马介山的死因,朝廷舆论和来自下面官员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既是如此,内阁的意思怎么办?!”朱由校问道。
“这个???”叶向高看了一眼站在朱由校身旁,许久不曾露面,今日却当值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安说道:“内阁的意思是,为了平息舆论,也为了李少保的清白,应当派人去大同彻查此案。”
“王伴伴你看可否?!”朱由校扭头对身旁的王安询问。
“回皇上的话,老奴觉得首辅大人说的很有道理。”王安低身回答了朱由校的问话。
朱由校见王安同意了内阁给出的办法先是一愣,但细细一品王安话里那份一心为公的态度,再加上朱由校从心里也不认为马介山是自己师弟害死的。想到这里,朱由校说道:“既然内廷的意见和内阁一致,那么就有你们俩家合计具体事宜吧。”说完朱由校一甩袖子起身离去,在场几人纷纷躬身礼送。
“诸位阁老,既然皇上有话,那么咱们就抓紧时间吧这事议一下吧,咱家也好早些回禀皇上!”王安说话的态度,语气跟平时没什么两样,但叶向高等人却一点也不认为眼前的这个老太监会这样轻松就同意内阁的办法。
“也好,就按王公公说的,咱们早些议出来,早些把这事平息下去。”身为内阁次辅的韩?站出来准备主持会议。
“议之前,咱家先说一句。”王安让屋里的小太监搬过椅子,众人坐下准备正式会议的时候,王安说道:“咱家与大同总兵李守正的关系,在场诸公都清楚。这种事情咱家本该避嫌,之所以同意内阁的办法,是因为在咱家眼里一切都要以国事为重,如果事情真是守正做的,那么到时候咱家第一个饶不了他。”
“王公公高义!”次辅韩?接过王安的话,笑呵呵的说道:“那咱们就商议一下具体的事吧”
派人去地方调查案件,就是后世的那种调查组,所谓的具体事宜,说白了就是挑选调查组组长。时间不长,王安和叶向高等人对调查组组长人选达成了一致,由左佥都御史左光斗,副佥都御史杨涟出任,东厂及锦衣卫随团。左光斗,杨涟二人虽为李文波的老师,但二人同时又是东林党人,这也是为什么这个组合让王安和内阁能够接受的原因。最后在王安的面子下,身为本案嫌疑人的李文波并没有停职查办,而是代职留在京城等待传讯。
“萱娘快开门呐”
“快给为夫开门啊好冷啊???冻死为夫了????”
“只听过六月底有热死人的,没听说过还有冻死人的????冻死了也好,省得成天让人担心????原本好好一个总兵”
深夜,位于北京城城西隆福寺的旅顺卫驻北京总兵府,内院里。回到京城汇报山西走私资敌,巡抚自尽一案,已经三天的李文波,站在房门前叫门。
“得得得,我不进屋了还不行吗。”一听屋内萱娘又要长篇大论的教训自己,身穿中衣的李文波一转身,做了一个撩下袍的动作,嘴里来了一个京剧叫板“苦~~~~哇~~~~”念罢,李文波晃晃悠悠的往一旁的厢房走去,紧接着一个苍凉的唱调徘徊在小院中“叹英雄失势如落网,大将难免阵头亡????”
此时此刻的李文波心中也如同这曲调一般的苍凉,作茧自缚?自寻死路?自己酿的苦酒自己喝?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李文波确实太莽撞了,也太小看朝廷衮衮诸公了,更小看了东林党的力量,同时也让李文波明白了自己跟这些人一比是在是太嫩了。
原本李文波是准备扯着马介山这个‘为国为民’清官的大旗,立志完成已故马大人打击走私资敌的遗志,这样一来自己就可以完全掌握整个山西,而且自己日后封边等等一系列手段也不会招到朝廷的阻碍和反对。因此到京后,李文波在出示了相关人证物证后,一门心思的为马介山说好话。
按理说马介山是东林党派来的人,事情都到这般地步了,东林党应该尽量避嫌远离此案,消除对自身的不利影响。但是让李文波没想到的是,东林党居然比自己还不要脸,不仅上书要求给马介山应得的哀荣,并且要严查此案,严惩杀人凶手。而东林党要严惩的杀人凶手不是别人,正是大同总兵李文波。
李文波这下是知道什么叫高手了,东林党避重就轻,放着走私资敌不管,一门心思就认准了马介山是让李文波给杀了,最起码是被李文波给逼死的。一时间,走私资敌没有人理会了,所有的矛头全部指向了马介山是被李文波逼死大作文章,整个朝廷充斥着严惩李文波的风潮。很明显事情跟李文波设想的不一样,在案子没有结束,自身的清白没有弄干净之前,李文波只能留在京城。
接下来一连几日,李文波先是送别了前去山西调查他的二位老师,剩下的就是整日游荡在京城里。李文波并没有那种后悔或是郁闷的心情,相反没心没肺的他居然跟没事人一样逍遥起来。
然而逍遥快活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就在调查组还在去往大同府路上的时候,大同六百里加急则先到达了北京城。大同府告急,蒙古林丹汗率领二十万大军兵临大同府。
紧接着,三日后大同代王府一封求救折子递到了朱由校案前。
下一章有背景音乐,大场面,大制作????大章节。O(∩_∩)O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