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点)
政府经济工作会议完成不久,随行秘书之一的杨蓉芳递来一份文书,道:“国师大人,下午‘特区买办商业协会’成立庆祝典礼,邀请您您参与开幕式会议。 关于演讲稿内容,秘书小组已经按照您的意思,完稿了。”
肖图白点头道:“让我看看稿子。”
稍微阅读不久,肖图白指出一小段问题,令其修改。杨蓉芳点头道:“在会议之前,属下一定会修改完成的。”
“蓉芳啊,你在政府部门工作,有半年多了吧?不少字”肖图白忽然问道。
杨蓉芳低眉顺目道:“将近七个月了。”
肖图白道:“有没有独当一面的想法?”
杨蓉芳摇头道:“属下是女儿身,担任秘书还好说。如果当了大官,会被说成母鸡司晨,不太合适。而且,属下也觉得秘书工作,做的挺好,没有必要换岗位。”
肖图白点头,笑了笑道:“听说,你家里还有一个弟弟?”
杨荣芳点头道:“早年家中遭遇大变,弟弟被托养在亲戚家中。十月份,属下将弟弟接到葛沽,安排在小学读书。”
“成绩怎么样?”肖图白问道。
杨蓉芳笑道:“他在家乡,有族叔给他打的文化底子。语文成绩不下于小学典》和参与将科技书籍白话文翻译的工作,立下不俗功劳。因为其个人意愿,更愿意参与政府工作,而非军队工作,所以工作被调到国资委。身为国资委秘书小组之一,负责与买办商人打交道。
所谓买办最初并不纯粹是贬义词。从字面上理解,“买办”不外乎是采购、办事。而负责与买办商人打交道,其权利着实不小。
随着特区工商业经济发展狂飙猛进,光是崇祯九年这一年,采购的生产原料和生活用品总值得达到835万两之巨,而对外销售的商品价值则达到了1700多万两白银。
如此庞大的贸易量,靠着官员的力量肯定是办不成的,所以更倚重商人的力量,完成采购和销售任务。
专门为特区采购和销售商品的中间商,被称为“买办商人”。
“买办”这个词,在明朝时期主要指帮宫廷采购商品的商人。北京、南京两座皇宫,生活15万名宦官、宫女,每年需要采购的生活用品达到数百万两。经手采购的太监,并不熟悉商业采购的流程,往往依仗民间的商人帮助其采购物资。
而向宫廷供货,往往能够比开出比民间正常市场价贵几倍的商品物价,里面油水多的惊人,能够成为宫廷的“买办”,往往都是有靠山有背景的商人。
当然,买办这个词,也并不是宫廷采购商人专用。为军队办事的商人,可以被成为军队的买办。为官府办事的商人,可以是官府的买办。为宫廷办事的商人,自然就是宫廷的买办。
而为经济特区办事的商人,也就成了经济特区的买办。
关于经济特区的买办商人,规模最大的是郑芝龙家族,去年郑家帮助特区进口270万两的原料和生活用品,并且帮特区销售300多万两的商品。
其次是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何塞,何塞每年帮助特区采购也是超过百万两,并且帮助特区销售150多万两的商品。何塞专门做“大明欧洲航线”的贸易,来回虽是十倍利润。但是,一年之间只能做一个来回。加上,何塞的船队只有800多名员工,远远不如郑家船队川流不息繁忙的在亚洲几十个港口进出口贸易。
而除了郑芝龙、何塞两大第一线买办商之外,其他的二三线买办商有国内的商人,也有日本朱印船主,其余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商人也不胜枚举。
随着经济特区的发展,这些买办商人也等于搭上了便捷的发财通道,财力势力也不断的水涨船高。与此同时,这些买办商人对特区就更加依赖。
当然,这些商人通过帮助经济特区政府办事,从而个个发财。而他们的资金、人力、智力的参与,何尝不是对特区政府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源泉?
特区政府与传统的官府不同,传统的官府或许会做出杀鸡取卵,对一些没有靠山背景的商人进行贪婪的掠夺。“破家县令、灭门知府”,面对官面上的手段,哪怕是拥有千万身家,也难保富贵,反倒可能家破人亡。
特区的开明环境,也成为了吸引很多商人的独特因素。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手机网(.)订阅,打赏,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