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作者:洛畔耕夫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9686

( 请牢记 ) ( 请牢记 ) chūn天来了,县一中校园里的垂柳发出了嫰黄的小芽。 首发--无弹出广告柔发似的柳丝在微风中摇摆着。几只小鸟在柳丝间欢快地鸣叫、嬉戏。校园内的墙壁上用红漆魏体字写着“向雷锋同志学习,做**的好学生”、“向董加耕学习,做有志青年”、“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大标语和**语录,学校大会堂和各教室的山墙上贴着各班办的壁报。

下午第三节课下课了,第四节课是课外活动。学生们走出教室,有的奔向cāo场,篮球赛开始了,单、双杠前也围满了学生,乒乓球台前一片欢声笑语。有的学生看壁报,班里的宣传委员在走廊里更换黑板报的内容。音乐室里传出悠扬的琴声、笛声和歌唱声。阅览室的门开了,一群学生拥进了阅览室,有的坐在桌前拿起桌上放的报纸认真的看起来。有的同学排着队在图书室的窗前借书。阅览室内秩序井然,没人喧哗。只听到翻书报的哗哗声和钢笔记笔记的沙沙声。

屈龙爱看书,他在升入高中的二年中看完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野火chūn风斗古城》、《青chūn之歌》、《林海雪原》、《创业史》、《红旗谱》及高尔基和巴金的代表作。他深深地被书中的那些英雄人物感动着,心里经常涌动着一种难以名状的激情。他常想,自己为什么没有生在那个年代啊!若生在那个年代自己也会成为英雄的。那种战斗生活,那种为理想而奋斗的人生是多么令人向往啊!今天他又借了一本《雁飞塞北》,他想了解当代青年是如何献身祖国,献身边疆的。

屈龙有一个朦胧的理想就是相当作家。这是他在上初中时已经萌芽。初二时,他模仿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写了一篇反映农村青年生活的小说,得到语文老师的表扬。他当时就产生了“我要上大学,大学毕业后当作家”的愿望。现在他的这种愿望更强烈了。他想走遍祖国的山川大地,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用自己手中的笔讴歌祖国,讴歌人民,鞭挞黑暗、邪恶,歌颂光明、正义,成为一个老百姓拥护的作家。他想利用高中这个阶段读更多的中外名著,来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屈龙。”不知什么时候魏天走进阅览室,站在正沉浸于书中的屈龙的身后,把一封信放在屈龙面前。

屈龙一惊,扭头见人高马大的魏天站在身后,手里拿着一份物理学习杂志。

“魏远来信了!”魏天嗡声嗡气地说。

屈龙拿起信:“魏远不知在家里干的怎样?”

魏天说:“学业半途而废,到农村还能干些什么,无非干体力劳动吧!”

屈龙从拆开的信封里取出魏远的信,一颗跳动着的青chūn的心在屈龙面前闪着金子般的光。

屈龙、魏天同学:

我离开学校,回到故乡就投入到了火热的生活。我终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激流中游泳了。这封信是我在龙脖水库的窑洞里给你们写的。

我回到银河湾担任了大队团支部的宣传委员和科研站的科研员。龙脖水库第二次上马了,第一次是在1958年,那是我们父辈干的,这次应该由我们这一代人来干。但是父辈们不放心,他们中的好多人还是和我们年轻人一块上了水利工地。我是志愿报名的,我渴望投入那火热的战斗的生活。我们大队和凤泉大队编为一个连,三百来人,全公社是一个营,全县是一个团。军队编制。屈活也上了龙脖,他是我们连的指导员兼连长,银河湾大队的工作暂时由魏壮主持。

上龙脖那天,当我背着背包工具到达龙脖时,天已黑了。我们是先锋连,最先到达工地。山野里没有一座房子,我们当晚就住在山沟里的几孔破窑里,那是龙脖第一次上马时留下的。

太累了,我们吃了点干粮,打开铺盖卷,钻进被窝就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起来,走出窑洞,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荒山沟。银溪水在山沟底的乱石间欢快地奔流着,发出哗哗的喧叫声。这儿两山对峙,山谷狭窄,和上、下都较宽的山谷相比,恰如脖子一样。选这个地方建坝,真是好极了。山沟北边的山坡叫野鸡坡,是山兔、野鸡出没的荒山,山上少树,多枣刺、荆棘和荒草。山多石少土,岩石突露。沟南的山叫鸡啼山。山多土少石,山坡上有小块麦田,因缺水,麦苗稀黄。沟底第一次“上马”时修筑的坝基已被多次洪水冲得无影无踪,只剩下了一沟乱石。我们这次要从坝基重新筑起。我们先锋连的主要任务是打窑,为后续部队准备住处。

我们直干到yīn历年底才完成了这个任务。我没干过这活,握镢头把的手打了几次血泡,疼得钻心,直到磨成茧子才顶住了。各营各连的人很快到达工地,团指挥部就设在水库北边的山坡上。

屈活身为连长和指导员,干什么都带头。二月里,chūn寒料峭,龙脖还是寒风刺骨。清理坝基时,一些人要跳进冰冷的水里。屈活和几个党员总是带头下水。我开始不敢跳,一想到自己是共青团员,便也跳进水里。一会儿,我便冷得浑身发抖。屈活一见说:“娃子家,骨头嫩,你快到岸上去。”我跳上岸喝了点辣椒水,暖和了下身子,便又跳下水去。

坝基清理到连山石了,就开始砌坝基。山坡上没有路,拉不成车子,砌坝基的石块先从沟底捡,沟底的石块用完后,人们再从山上把一块块的石头撬下来,然后用肩膀扛到坝基上。我们经常是两个人抬起一块百十斤重的石块放到一个人的肩膀上,沿着脚踏出来的小路慢慢地背到坝基上。长宽各半里的坝基就是这样用一块块青石砌起来的。为了我们银河湾不再受银溪水的威胁,我心甘情愿这样献出我的青chūn。

屈龙,人各有志,不能强勉。你想当作家,你将来要用你的笔记下这一代创业者的丰功伟绩;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知道他们的先辈在共和国初创之始是如何用艰苦的劳动构建**这座理想大厦的地基的。

天太晚了,我明天早上还要出工,就此搁笔。

祝你们学习进步!

魏天、屈龙友:

另外,我又想到一件事,前天屈活叔到营里开会,公社党委决定让他到古城县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昨天营里通知我到营里开会,会上宣布让我接任屈活叔的连长职务,指导员由凤泉大队的副支书担任,营长找我谈话,希望我能火线入党。我决不辜负上级的培养,我决心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我在业余时间学习了党史、党章。我觉得我们中国******就是靠群众运动让群众把干部监督起来,来避免出现历史上各个朝代出现的周期律,防止党变修,国变sè。作为一个******的干部,要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经得起运动的考验。社教运动,听说又叫“四清。”不知怎么搞。很多干部有些害怕。害怕就有问题,没问题怕什么?

你们在城里消息比较灵通,若有什么新闻信息,望及时告知我。

友:魏远

65年3月於龙脖

屈龙看完信交给魏天,激动地说:“你看看,魏远成了我们在小说中看到的英雄了!”

“干那么重的活,象奴隶一样!”魏天有点不理解地说。

“受理想支配献身事业,再苦再累也是快乐的。”屈龙感叹着。

“你和魏远是理想主义者。我是一个务实的人。作为一个青年还是搞好学业,将来有个固定的工作和收入,才是最实在的。”魏天直言不讳地发着议论。

“真是人各有志啊!”屈龙一边看书一边说:“咱们各自给魏远回封信吧!”

魏天一边往借书人的队里挤,一边把信扔给屈龙:“信,你保存着。我今天下午再借一本数学复习资料。”

屈龙知道魏天对魏远的回乡是不理解的。魏远人聪明,敢想敢干。只要认准了,就义无反顾地干下去。当魏远看了《朝阳沟》,学习了邢燕子、董加耕的事迹后,他便认为他们走的“知识青年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是对的。他回农村一定也会象雄鹰飞上蓝天,zì yóu翱翔,象鱼入大海,搏击风浪是会大有作为的,便毅然返回了家乡。

魏天的梦是上大学,有工作,当领导干部,他认为只有那样才有出息,才能叱咤风云,改天换地,建功立业,在农村想熬成一个大干部是不容易的。他认为魏远回农村是明珠暗投,大材小用,他有点瞧不起魏远。

屈龙既不否认魏远,也不否认魏天,认为二人都有道理,只不过志不同罢了。他们都是他的好朋友。

屈龙停止看书,对魏远最后说的社教运动引起了兴趣,他陷入了深思。我们党的每次大的运动之后,必然有一个大的发展。要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的国家会发生一场巨大变改,社会就会向**社会前进一大步。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会怎么搞呢?听说是全国xìng的,zhōng yāng已在桃园搞试点。屈龙们这一代人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因为从小接受的就是“我们是**接班人”的教育。**说:“你们是早上**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作为国家的未来,他们从小就养成了关心国家大事的品质和习惯。

从此,屈龙在课外,除看文艺作品外,对报纸也产生了兴趣,他把有关社教运动的文章认真阅读、摘录,开始了解社教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