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帆船带来的人口革命
作者:空山醉道      更新:2019-07-21 13:57      字数:1018

土豆、番薯、玉米、花生,在如今的餐桌上是常见的食品。独特的天然优势,使得土豆、番薯、玉米、花生,能够呈现不同的状态给予人们不一样的认识。

流星划过,浓云尽散,转眼到16世纪的中国,正处于明王朝的统治之下,土豆、番薯、花生、玉米等作物还未在中国推广。还是宁静的一日,中国海岸线上还是那么平静,几艘来自西洋的葡萄牙船只来到中国,带来的还有来自美洲的新物种。西方处于友好通商的愿望,赠与当地人,并告知方法,当时的中国处于对事物的好奇,开始试种并收获颇多,因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抗旱性深受百姓欢迎,但由于地理限制的原因,直至明末并未全方面推广。

明末动乱其根本来源在于小冰川引起的土地作物歉收,在帝国西北受灾尤为严重。在明代,长江以南地区由于受到波及较小,基本处于安定,尤其东南还出现少有的繁荣景象。

试想,如果当时土豆、番薯、玉米等产物在西北推广,或许动乱蔓延就会及时遏制,帝国的内部就将平稳,东北皇太极及东南荷兰就将不会威胁到帝国的疆域,明帝国也可全力一击于新兴满清。至少在于山海关之内的关内疆域能得以保全,如遇一明君圣主及强力群臣,改革之创新,中华汉族之兴荣还是有机可待。

李自成虽为汉人帝王,但无帝王之时运,也无帝王之才,毁灭其之天意所然。

同时也让东北满清进入关内,进一步压制中国资本萌芽发展。如果明代的锁国只是闭眼的随意,那清代的锁国则是牢牢的捆绑。虽如此,中国的人口却在清代达到持续走高,明朝末年,尽管动乱,登记在户的人口有5400余万,加之隐藏人口约为6、7千余万左右。到康熙元年,清朝的残酷杀戮,中国人口仅剩2000余万,后之三藩之乱、平定台湾后开始养民生息,国家开始人口开始复苏,这是土豆、番薯等产物,也由于人口流动,国家为维护统治为目的性的推广,开始全国普及,使之开始农业复苏,而后产生了经济连锁反应,形成了后世称之为道的康乾盛世。

康熙61年中国人口1亿,雍正13年1.2亿,乾隆60年3.6亿,道光20年4.5亿,人口的快速增长也让土豆、番薯此类高产量的催化下,越发吃力,封建社会的特性,使之百姓的土地越来越少,租税的附加使之百姓开始为吃为战,在外力的诱导中(洪秀全、回族起义、捻子作乱)开始盲目跟从,可以说这类起义其实对于中华名族无任何用途,其破坏性让西方殖民者有机可乘。

浪花淘尽,如今之中华,温饱已然解决,科技的催化中,人们不必在束缚在土地之下,国家也会在时代的进步中更加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