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变质变,防患未然(79%)
1、题解:
我们在学习《*主义哲学》的时候,学到过“量变质变规律”,当时对*特崇拜,谁知一学习《道德经》,敢情他老人家早于老马2000多年就发现了这个规律,估计老马一定是学过《道德经》。
我们人类总是幻想着改变自然,但规律是不可逾越的,只能是有限度地利用。
好的事物的量变,我们希望越快越好,坏的量变和质变,我们希望慢点到来才好。
比如说近年来大行其道的养生,就是力求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打太极拳、调理膳食等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锻炼和调节,来减缓疾病的到来和衰老的来临,这就是“治之于未乱,防患于未然!”
2、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3、译文: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物的变化的征兆尚未出现时容易图谋,事物在脆弱时容易被破坏,事物在微小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他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家和企业,要在混乱还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粗能合抱的大树,是由细小的嫩芽一点点成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点点泥土堆积起来的;远达千里的行程,是靠双脚一步步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对事物执着就容易失去。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就不会失败,什么也不执着所以就什么也不会失去。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因为不谨慎或坚持不住而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也要像刚开始的时候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因此,得道的圣人追求人们所不追求的智慧和真理,不希罕那些难以得到的奇珍异宝,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规律和方法,用来纠正大家思想和行为的偏差。我们可以用辅助万物的态度来顺应自然规律,但不能轻易地说什么战天斗地、征服自然等狂妄无知的话,更不能去付诸行动,否则必然会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4、理解:
如果我们问没有一次性连续走过100里路的年轻朋友:如果连续走100里路的话,走到多少算是一半儿呢?年轻的朋友一定会张口就来:“走到50里的地方是一半儿!”
如果我们问连续走过100里路的朋友,他就会说:“走到90里路的地方是一半儿!”
同样的问题有两个不同的答案,那么哪个是正确的呢?
毫无疑问,是经历过的人的答案是正确的,第一个答案是由理论上的推理而得出来的,第二个答案是由实践之中得出来的真正知识!这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差距!
表面上看,答案好像应该是在50里路的地方,但是在刚开始出发的时候,人的精力充沛,走得很轻松。走到了50里远的时候,人的精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消耗。后50里走起来将比较吃力,比较浪费时间,最后的10里路,那就更为困难了。这就是俗话所说的“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道理。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少见的一位明君,他说过一句话:“治国之心,犹如治病。”
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够感觉到唐太宗的贤明。如果国家治理不好的话,就好像是他的身体生病了一样,他就会感到难受和痛苦。他把全国的百姓都当成了他身上的肉,秦皇岛兴龙集团的老板田纯刚在2007年的时候也说过这样的话:“兴龙集团的5000员工,每人都是我身上的一块肉!”摊上这样的好皇上或者好老板,那真是一种福气。
如果国家的管理混乱,老百姓过不上好日子,皇上就难受;如果企业管理混乱,员工过不上好日子,老板就难受。因此,好的领导人一定是非常重视管理工作的。
领导重视,事情就好办。
我们可以找来类似于“神医扁鹊”一样的管理高手,该开药方开药方(订立、完善管理制度),该吃药吃药(利用制度进行管理),该开刀开刀(裁掉问题员工和臃肿机构),企业管理水平就提升了。
如果能够请来类似于“扁鹊的二哥”那样管理高手就更好了。
扁鹊的二哥水平高在能够在问题还不太严重的时候就加以治疗,这样,不但治疗起来更加容易,而且还省医疗费,病人也不觉得太痛苦。
最好是请来“扁鹊的大哥”那样高明的管理者。
扁鹊的大哥能够在没有病的时候告诉大家如何预防疾病,在思想修养、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加以注意。这样,就始终不会得病,也就不用治病,也就没有痛苦。
真正的管理高手能够防患于未然,事先对员工们进行企业文化培训,特别是圣人们的经典(尤其是《论语》、《道德经》),员工们的心态就会越来越好,虽不敢说达到圣贤的水平,也能够成为君子。到了这个程度,员工们都和老板一条心,团队意识强,大局观念足,执行力佳,沟通力好,还有什么工作做不好呢?还用老板和管理者操什么心呢?
说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南海朝圣穷和尚”的故事很能说明问题。
过去四川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有,他们都有去南海朝圣(观音菩萨)的愿望。
那个穷和尚打定了主意之后就步行出发了,几个月后,就到达了目的地,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又过了几个月,他就回来了。
那个富和尚听说以后,感到很不可思议,怎么我还没有想好是乘船还是坐车呢,他就回来了?
6年12月22日《秦皇岛晚报》上刊登了一个怪事儿――《男孩橘子吃多了,全身变成橘黄色》。
橘子是一种美味的水果,水果里面富含各种维生素和一些微量元素,都是身体所必需的。
但是,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量也是有限度的,少了固然不好,多了也不好,用孔圣人的话来总结就是“过犹不及”。吃多了橘子,或者其他的水果、其他的食物都不好!营养学家经常呼吁要营养搭配、百味调和才有利于身体健康和长寿!
6年10月23日,《燕赵都市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女子因太漂亮6年恋情告吹》的文章,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漂亮姑娘固然人人喜欢,但要是太漂亮了就很危险。她的男朋友总是担心会有很多人追求她,因此心理压力非常大,最后在差点就发疯的时候不得不结束这段儿恋情,有情人不成眷属,实在是令人遗憾。后来这位女孩子反复总结经验教训,想整形变丑,以免找不着对象打光棍儿。
另外,这一章也告诉我们,在量变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小变化,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程度来改变的。例如,如果在400米的跑道上进行万米赛跑的话,一共需要跑25圈。但我们在看了很多次国际大赛后发现一个现象,一开始冲在最前面的最后往往拿不了冠军,往往是速度比较均匀、进入状态后逐渐发力、最后能够有力气冲刺的选手获得冠军。
无独有偶,我国古人在比较千里马和劣马的区别的时候,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并且进一步引申到了对人才的判断上。
劣马一开始就拼命跑,一会儿就没劲了。千里马一开始慢慢跑,让身体逐渐进入奔跑的状态,之后就保持在一个比较快的速度上,这样才能“日行一千、夜行八百。”
人才也是一样,在熟悉了单位的情况以后,逐渐进入状态,逐渐进入佳境,始终比较高的工作效率开展工作,为所在单位多做贡献。
同样的道理,人生也像是一个100圈(岁)的大马拉松赛跑,如果少年得志,也是容易出现问题的。即使一开始落后一些,30岁以后发力,甚至是50岁发力,都是来得及的,还有几十年的追赶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