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的中国军队,入伍门槛是小学文化程度,高中生算是高学历了,也只是很少数。没见有过大学生士兵。大学生入伍穿上军装已是排级军官,通常到野战部队连队锻炼几个月就分配到机关,任个参谋、干事什么的,以后有可能到连队任职,当个副连长、副指导员再晋升连长、指导员,即便有这样的,也是凤毛麟角。***也曾颇多感慨地说,一支没有文化的军队是一支愚蠢的军队。以此鞭策中国军队从整体上提高文化素质。国民整体教育水平低下,何独要求军队高人一筹,办法有一个,那就是把人民解放军办成一所大学校。来到这所大学校,文盲、小学文化一样能成为优秀的炮手,优秀的侦察兵、计算兵和报话兵、电话兵。全凭一个勤学加苦练。反复地学、反复地练、不分日夜的学、不分日夜地练。中国军队这种在战争时期形成的传(授)、帮(助)、带(领)的学习传统,使一个个刚入伍时愚钝、木讷的士兵一两年后即变成一个新人,不仅掌握了现代兵器的操作,也接触到这些兵器所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设身处地,他们也学会了科学幻想。指挥排长——后来的中越自卫反击战的英雄詹光贵,侦察班长山东袁大个,是连队最高学历者,高中毕业生;计算兵老刘只算半拉子高中生,还有其他“低学历”的侦察兵、步话兵、电话兵,白天上山、下山,训练回来感觉骨头都快散架了,不曾想晚上还有一场夜间训练,又是上山、下山,身背器材,跋涉在云南高原丛山野岭之间,实在太累,有时感觉山比天高。炮兵侦察日复一日反复训练离不开三个项目,定位、测距、计算。一场大雨中断了训练,现场每个人展开随身携带的雨衣,就地蹲下,雨衣刚好可以将全身罩住,任凭风吹雨打,一点淋不着。终于可以歇口气了,就近的几个大兵围靠一起,挨着排长神侃起来。这种野外训练难得的小憩经常变成战士们科学幻想的论坛。哪一天我们才能丢开皮尺、丢开架设光学器材再利用三角测绘方法先为自己定位,为火炮定位,为目标定位,然后测距、再利用手工计算射击诸元这套方法啊?那时全无卫星导航定位的知识,但也幻想过为什么不可以让卫星给个信号什么的,告诉你在什么位置,只是一个在太空,一个在莽莽山野的一个角落,想想也知道实现起来怕是很遥远的事了。倒是激光测距、雷达侦搜这样一些技术实现起来比较现实。曾经的一次多炮种的地空合成演练是老刘一伙重型迫击炮士兵经历过的最具现代科技感的实弹射击。多只炮兵侦察部队,进入侦察阵地,开设观察所,挖战壕、设掩体,忙了一天一夜,一切准备就绪,就待指示目标出现。这次实弹演习主角是空中侦察指挥机,他们负责捕捉目标、计算射击诸元,指挥射击并校正。老刘他们虽是同步作业但只做辅助操练。终于,一架歼7战机飞临目标上空,围着目标区转了一圈,消失了。此后,是一段令人难以忍受的静默。终于,远处传来隆隆声响,是友邻部队炮兵第四十九团152毫米加榴炮发出的巨响。这回,160重迫击炮营的官兵成为了观众。加榴炮兼具加农炮榴弹炮的功能特性故称加榴炮,用非专业的大白话说,加农炮炮弹出膛初速快,可平射,属于平射炮,榴弹炮炮弹初速慢于加农炮,平射受限,曲射为主,属于曲射炮。152加榴炮也是我军地面炮兵最大口径的火炮。几发炮弹落地,空中指挥机再次飞临目标区,他们要测定炮弹落点,计算几发炮弹的偏差值,修正射击诸元。显然第一次试射不算理想,他们要求152加榴炮又做了一次试射。飞机再次出现在目标区域上空,大约是满意了,没有绕圈,迅速飞走。未几,一次重型火炮的急促射击呼啸而至,几百发炮弹砸到地面,炮火将整个山头覆盖。精彩!也足够震撼,但并不先进。一旁观战的老刘他们一伙重型迫击炮营的战士多少有些失望。他们的失望有两点,一是重型加榴炮覆盖目标的火力还不够强大,从炮弹触地一刹那爆炸的火光看,火焰不高,随之升起的烟云也不算高,这和加榴炮弹道低和炮弹落角小有关,弹药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当量都炸到地面了,假如同样的弹发数是160毫米重型迫击炮弹药,目标区现场会更为惨烈。二是整个射击演习并无太多科技含量。利用飞机从空中侦察并指挥炮兵射击,用的还是光学测定、人工计算一套,并不比一个炮兵前进观察所在捕捉目标、精准测距和射击诸元计算上有更高效率,甚至低于地面。老刘他们幻想的未来的炮兵射击,应该是一套从侦察定位到测距、计算,全部一体化、自动化的系统。而且,他们坚定地认为,重型迫击炮不应该从我军战斗系列退出。后来装备的130毫米火箭炮射程短、射弹散布大(准头差),前途不看好,装备没多少年也被淘汰了。
40年过去,曾经的、士兵的幻想都变成了现实。21世纪的今天,我军最新装备的迫击炮为100毫米车载自行火炮,号称自行突击炮,无论从机动性、射程、射速上,还是从侦察、计算一体化、自动化程度上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甚至有军事专家称其为中国军队的绝杀武器之一。不过,过去一代老炮兵眼中,100毫米口径还是偏小一些。相比之下,美军现役的120毫米迫击炮更令人瞩目。它属于准重型迫击炮,虽然依旧采用传统的汽车牵引方式,但它大口径的弹药和高科技射击指挥系统——gps定位、激光、雷达测距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的高度集成,使它优于其他任何迫击炮——更远的射程,更大的杀伤力,更精准的打击。与迫击炮相反,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规划者却十分热衷火箭炮的重型化。130火箭炮80年代即退出现役为新的火箭炮取代。先是19个发射管的190毫米火箭炮,进入21世纪,即被重装230毫米口径火箭炮取代。该款火箭炮仿制于俄罗斯的龙卷风火箭炮,其后260毫米口径的火箭炮更是超越了俄罗斯,射程达到300公里且射击精度达到传说中50米的令人咂舌的程度,足显中国兵器工业在地面炮兵火器方面的科技水平。更远的射程需要更大功率的弹药推进,只有结合火箭发动机才能实现;更精准的射击需要对飞行中的炮弹实现全程制导。这都需要多高的科技啊!更大的口径,可以容纳更大的火箭发动机和更多的燃料,只要这些固体的燃料是创新的配方,实现更远的射程似乎不难做到。难点在炮弹的导航制导方面。gps、雷达、激光、红外线热成像技术,无论使用哪种技术或集成所有这些技术,要实现300公里以外弹着精度达到50米左右,理论上是可能的,听上去也极富科幻感,但在实际上很难做到。事实是,火箭弹靠火箭发动机推进也只是前半程,之后的飞行依靠的仍然是惯性。在地球重力的作用下,任何靠惯性飞行的物体都逃不过最终下落的结果,这个呈抛物线从飞起到下降的过程所形成的轨迹,在炮弹,谓之弹道。一颗手枪子弹15米之外即失去准头,为什么?160毫米迫击炮最大射程只有12公里,130毫米火箭炮最大射程只有15公里,为什么?不是不想射得更远,而是没有那么大的动能推动,最后终难逃过地球的引力而不得不坠。而且射程越大准头越差。而况,在所有火炮当中火箭炮是射弹散布最大的一种。何谓射弹散布,通俗地说,就是在射程之内准头也不大。为了弥补这个缺陷,火箭炮需要密集射击,覆盖射击,才能完成他的战术功用。千百发炮弹飞来,没准真有一发落到你头上。这不能不说是数学概率理论应用最好的范例。俄罗斯基于前苏联二次大战大兵团作战的实践,一直痴迷于大口径、远程火箭炮的开发,中国追随其后,似有青出于蓝胜于蓝之势。但这带来一个问题。这种射程等同于短程导弹的火箭炮,其战略定位在哪里?回答一定是哪里都能用上。战役进攻前火力准备,摧毁敌前沿阵地;聚歼坦克兵团;战斗中支援步兵,压制敌火力;甚至有人说,可以部属海岸消灭海上目标于百哩之外。确实,没有它不能施展绝杀的地方。但未来战争,还会出现或重演一战二战欧洲战场双方动辄上百万军队对决的场景吗?这反映出中、俄军事规划者与美国同僚对未来战争形态的看法有比较大的差异。作为常规战争中的地面战争,中、俄倾向认为大规模的地面决战在所难免,无论是在本土还是海外。毕竟决定战争最后胜利的总是地面的占领。美国则认为未来的地面战争主要是城市战、山地战、丛林战。他们不会去想地面战争发生在本土的可能,只会想发生在海外的地面战争会是怎样的情形,因此,他们为自己军队规划的武器装备,更多的是能够紧随步兵支援作战的武器。至于战略性和大型战役进攻前的火力准备,他们有的是飞机、巡航导弹可供选择。而且,大口径远程火箭炮无论有多么厉害,它都是一部烧钱的机器。1970年代一发130毫米火箭炮弹,在实弹射击前士兵被多次告知,要珍惜实弹射击的机会,别枉费国家钱财。须知一发炮弹的价值,相当于一辆凤凰牌自行车!当年,一辆凤凰牌自行车售价160元人民币,一次演习动辄耗弹一千发,算下来大约16万元左右,四十年后,这16万相当于160万不止。今天一发230毫米火箭弹造价至少三千块钱以上,260可能更高,一个炮团发射一千发火箭弹只是弹指一挥间事,烧掉300万元也只在秒计时间内。中越对外反击战东线西线两个战场发射各种炮弹百万发。高端火箭炮真大规模用起来,这个账不好算哇。无怪乎,国际、国内,最受地面作战部队欢迎的不是大口径、远程火箭炮,恰恰是中国老式107毫米火箭炮。在动乱国家,无论政府军还是反政府武装,这种小巧灵活、射击简便、便宜,性价比极高的火炮几乎成为标配。一边是指向未来的科幻感十足的武器研发,一边是老式武器在世界各地大行其道四处杀戮的现实。高端武器在进步,低端武器在扩散。人类的未来不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