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 王文统的第一策
作者:等待爱飞翔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105

自从琉球的政府结构逐渐正规之后,蒋穿林就迅速半自愿半强迫地在政府部门中强制推行了官话——河洛语[注1],为此政府部门还产生了一阵小小的地震,崔孝遂直到现在都不能说一口流利的河洛语,这也是最近几年开大会时崔孝遂很少发言的原因之一。当然了,学校里也是义不容辞地强制推行了河洛语,师资方面当然没有太大的问题,如果那些学子连河洛语都不会说,怎么敢跑到京城去赶考?民间当然也不会有什么反弹,因为在这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河洛语作为一门通用语言,也是一笔非常难得的财富。

王文统在北方“游历”多年,平时用的也是河洛语,所以在沟通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只是整个政府部门已经在年初强制推行了简体字,所有文书都是用简体字书写,所以王文统仍旧无法立刻开始工作。再者王文统毕竟是刚刚加入,立刻委以重任不光自己不放心,手下人也不会服气,所以干脆先请他做自己的幕僚,帮助自己参赞平时政策中的疏漏和不足之处。如今的许多政策都是蒋穿林和一众手下呕心沥血才制定出来的,许多部门也有着特殊的作用,蒋穿林不希望被王文统将来执政的时候错手破坏,加上此时已经是十一月底,很快就要过年,蒋穿林干脆停了自己的课程,把全部的时间都用来带着王文统四处观察,一边视察各个重要工程和法规政策等的执行情况,一边请富有经验的王文统给出一些中肯的意见。

琉球经过数年的发展,科技水平已经达到了一次工业革命的程度,某些地方甚至超过了一次工业革命后期的技术水平,给了王文统不小的震惊。技术上的事情王文统虽然插不上手,但却就管理方面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蒋穿林虚心接受的同时,也对王文统愈发看重,愈加觉得他是个宰相之才。与此同时,蒋穿林宽广的胸襟(其实是作为一个向往自由的人的满不在乎)和虚心态度也使得王文统更加坚信他是个有作为的人,在观察了蒋穿林的军容军械之后,王文统更是打算毫无保留地追随蒋穿林。

“王先生,目前我们有一个很大的难关。明年又是赵宋朝廷的大比之年,我们有许多人才,官府中一些官员,学校里的许多老师都会回去参加大比,估计过了年就会陆续回去。即使我们重新招募人才,也已经是五六月份的事情了,而这些人才都需要熟悉新的汉字和新的教材,所以中间会有长达半年的空档,官府的事情倒是容易解决,临时找些学生过去帮忙也行,但学校却实在没有办法将就。还有一个问题,虽然我们已经做了一次,打开了名声,但长乐帮也正在琼州发展,刘正风很有可能也跑过来和我们争抢人才,而我们现在一直移民,人才恐怕很快就不够使用了。不知先生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王文统想了想答道:“学校的事情我也没有好的办法,毕竟这需要的不是一个两个人才,短期之内绝对无法培养出来。不过三年后就绝对不会再出现类似的情况了,毕竟我们的学校再过两年就可以培养出一批合用的人才,即使不能让官府马上使用,到学校教书什么的绝对没有问题。不过,这半年的时间我们也不用浪费……”

“哦?”蒋穿林喜道:“莫非先生有什么高论?”

“高见倒是没有,不过既然大总管这么推崇武功[注2],何不趁此机会,将学校当成行伍来管理,对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行伍训练?赵宋皇帝压制武人地位数百年,影响绝对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消除的,尤其是在学校,我们请的教师大都是从内地过来的学子,骨子里大多都刻着鄙视武人的传统,在这两年多的教学里,肯定不知不觉就影响了许多学生,我们正好趁此机会消除他们残留下来的影响,提高武人的地位。”

蒋穿林连连点头,道:“不错,不错,是我疏忽了。只是如今琉球至少有十万学生。一下子全部练兵,是否声势太过浩大了一些?而且场地、器械、负责训练的教官恐怕也不够使用。”

王文统笑道:“这个不是什么大问题,把教育处和陆军处的叫来核算一下就知道行不行了,如果行,他们会帮你拿出方案来,如果实在不行,我们可以只训练一部分愿意参加训练的,其他人放假就是了。”

蒋穿林突然抬起双手行了一礼,问道:“穿林鲁莽,想请先生代为筹备此事,不知可否?”

王文统神色一肃,知道这就算是大总管交给自己的第一个任务,既是考验自己诚心,也有考验自己能力的意思,慌忙还了一礼,答道:“愿为大总管效劳。”

蒋穿林呵呵笑道:“那就麻烦王先生了。待会我会交待他们,总管衙门的人任你调遣,各处也会积极配合你的任务。”说完不等王文统回答,又自问道:“王先生过来也有十来天了,却从未推荐过一个亲朋好友,不知是何缘故?”

王文统抬了抬双手,答道:“老夫近来也正在考虑此事。在北方老夫也的确有几个门人好友,但却都称不上什么大才,有几个真正有大才的人物,却又不大容易请过来。”

蒋穿林奇道:“为什么?”

王文统道:“原因嘛,各方各面的都有。比如说许衡许仲平,学识渊博,诸子百家、兵刑货殖,靡不研究,门人弟子也是众多,但其人最喜欢的还是研究理学,对理学极其推崇,而大总管虽然没有明说,但明眼人却可以看得出来大总管非常瞧不起、甚至讨厌理学,他又怎么可能过来?象姚枢姚公茂,其人有管乐之才,但他曾经在蒙古人手下多次做官,前年还曾被蒙古大汗窝阔台提升为燕京行台郎中,后来因为上司太过贪婪,不愿同流合污才隐居辉州的,大总管如今虽然略有声名,但势力仍然弱小,如果亲自去请,其人或可感动而至,否则,希望渺茫。”说完望了蒋穿林一眼。

“辉州在什么地方?”

“河南。”

蒋穿林苦笑着摇头道:“以我今时身份,失踪一日都会引起轩然大波,更何况深入河南来回至少要半年的时间,根本就不可能。三顾茅庐不是人人都有机会玩的。”

王文统微微一笑,继续说道:“还有一些,则是在北方家大业大,家中有千亩良田,不容易随便搬迁。”

蒋穿林呵呵笑道:“这个容易,他损失多少土地,我在南边补偿给他。”

王文统当然知道他说的是玩笑话,没有佃农,纵然有万亩良田又有何用?当下一起笑了两声,说道:“所以,大总管如若真的想请来人才,必须要非常手段才可。”

“非常手段?”蒋穿林用手做了一个劈的姿势,说道:“蒙古人是我们汉人的大敌,不愿意过来就是打算投靠敌人,这种资敌的行为就算杀一千次也不为过。到时候杀上两个,看看其他的是否就范?”

王文统忍不住打了一个寒噤,“大总管,好像用不着吧?实在不行,绑过来就是了,如果真的闹出人命来,将来大家心中肯定会有芥蒂的。”

蒋穿林哈哈大笑两声,拍了拍王文统的肩膀,道:“刚才只是说笑,我们大旗一出,哪有不愿意过来的,对不对,王先生?”

王文统当然不相信他的鬼话,大旗一出,肯定有人愿意过来,但不愿过来的死硬份子,如果不能绑来,肯定会被杀掉,甚至全家都会被杀掉灭口。不过争霸天下本来就是无所不用其极,束手束脚只会一事无成,所以王文统不光没有生出反感,反而更加觉得蒋穿林将会是个有作为的人。但同时也下定了决心,邀请信一定要写的情真意切,务必不要让自己的门人弟子做那替罪的羔羊儆猴的鸡。

历史上的王文统,是个曾经做过蒙古人宰相的大才,对于改革政府机构和完善制度有着超人的才能,组织十万学生军训虽然不是他的强项,但他依然办的井井有条。首先,他向教育处要了各地学校的情况,两天后便统计出了一个大概的数字,除去十二岁以下的学生(没有十七岁以上的学生,所以劳动力问题不是非常严重),共有学生六万七千余名,而各地学校大约可以容纳两万人操练长矛、或者四万人操练刀剑。同时土地资源处也传来了消息,以目前可以调动的人力物力,当可在一个月内建成两个容纳一万人的营地,海军处则表示海军可以提供五千人操练的练习船。这样一来,在学校安排一万长矛手和两万刀剑手,在新建的军营中安排两万人手,海军安排五千,就只剩下了一万人的场地没有着落。这已经是个很小的问题,王文统可以随便找个什么理由淘汰一些人出来,也可以将一万长矛手改成两万刀剑手,甚至可以紧急征用一些其他力量赶建一个万人营地,或者留出一部分人到外面拉练也行,反正解决的法子多的去了。

至于器械就更加简单了,军训不可能需要正规军队中的那种高质量武器,甚至刀剑不能开锋,六万把不需要开锋的普通兵器,只要原料充足,就是范记农具厂都可以在两个月内生产出来,更何况蒋穿林的几个强大兵工厂,随便腾出几台机器就行了。这件事也让王文统对蒋穿林有了更多的信心,毕竟如今北方有许多诸侯的军队连这种破烂的武器都不齐全,而蒋穿林却可以在一个月内随随便便生产出数万把来,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教官的问题则更加容易解决,军训的目的主要是训练一些队列,增强他们的尚武意识,并不需要他们真的上战场杀敌,所以每一百个人配备一个教官就差不多了,六万多学生,一个营的军队就绰绰有余了。

新年过后,学校的教师和一部分政府官员陆续离职,开始坐船回杭州赶考,而军训的事情在王文统的筹备下已经全部上了轨道,只等到了二月底,大多数学校放假的时候,军训立刻就可以开始。蒋穿林开在眼里,欣慰不已,但却没有在此停留过多的目光,因为二月同样是女儿洪凌波的婚事,而在这背后,还要同时进行桃花岛登陆战。

[注1]更正一个小小的错误。中国古代就有普通话一说的,叫做官话,就是这个东西才保证了来自全国大江南北的学子有可能互相交流。南宋的官话并不是我原来猜测的浙江方言或者杭州方言,而是沿用北宋时期使用的河洛语,即河南开封地区的“方言”。引用一下我在百度知道上得到的回答【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覆灭后,黄河流域的人口大量南迁,一次次的移民浪潮一直延续到南宋末年。自绍兴元年(1131年)起,临安(今杭州)一直是南宋的“行在所”(临时首都),在此后的143年间都是南方的政治中心。因此,从北宋首都开封南迁的皇室和一部分皇族、文武官员、商人、士人、市民、士兵、僧尼大多集中在临安。由于这批移民的身分和地位特殊,数量较多,居住集中,定居在杭州后依然说开封话,所以在杭州城内形成了一个开封方言区。杭州还有来自北方其他地方的移民,他们原来的方言与杭州方言有很大不同,却与开封话接近,自然会选择向开封话靠拢。开封话成为朝廷官话,也成为杭州的强势语言。而杭州的土著为了与这批处于统治地位的开封人打交道,要做官、上学、经商、当仆佣,也只能学说开封话。久而久之,开封话成为杭州一带的方言,完全取代了原来的方言。】

[注2]古汉语中的“武功”并不是现在的功夫的意思,而是军事的意思,例如成语文治武功的意思就是治理国家有贡献,用兵打仗有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