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 骗一送二
作者:等待爱飞翔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797

秦九韶和朱世杰想代替蒋穿林教学,首先自己要学会教材才行。简体字、数学符号,这些都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唯独十个简体数字符号(阿拉伯数字)让秦九韶和朱世杰为难了数天的时间,你想象一下一个C语言程序员被迫用B语言去写一个很难的程序就知道二人遇到的困难有多大。

但同样的,对于一个合格的程序员来说,当他使用一门新的语言完成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之后,也就将这门语言掌握的差不多了,所以两个月后秦朱二人拜读完蒋穿林的大作之后,已经完全了然了其中的精义。

但二人之间还是有着些微差别的,朱世杰比较年轻,今年仅仅二十一岁,所以对简体字和各种数学符号的接受更快更完整,所以蒋穿林让他顶替自己教学。秦九韶对新符号的接受虽然慢了一些,但他知识渊博,对大衍、天时、田域、测望、赋役、钱谷、市易,甚至营建、军旅都有所了解,蒋穿林甚至希望他能够到自己身边帮忙,但衡量了一下,还是决定让他帮自己补充教材,希望能够使得教材更加完整,顺便添加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使学生能够将教材上的知识和现实联系在一起,更加容易接受一些,掌握的也更加牢固。

朱世杰刚开始的教学成绩并不理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渐渐变得丰富,再加上教材也变得越来越完整,教学成绩开始迅速提升。朱世杰是职业教师,时间充裕,所以重又将教学日程从每七天学习三天改成了每天学习半天(太阳日休息一天),每天也都增加了作业,每个月也增加了一次小的测验,这种教学上的改善使得教学成绩更是直线上升,大大超过了蒋穿林原先的填鸭式教育。

就这样过了两个多月,蒋穿林已经完全从学校这个“泥潭”中脱身,但却没能赢得片刻轻闲,因为等待了许久的炸药和摆钟的研究计划迫切需要启动。就在这个时候,朱世杰在北方的家人被送了过来,同来的还有晋北峰山的李治、山西临汾的蒋周,河北蠡县的李文一,河北获鹿的石信道等人,以及他们的家属、学生、学生的家属。他们有的是为名,有的是为利、也有的是为兴趣,为兴趣的最是简单,只要能够提供良好的学习研究环境他们就满意了,为名的蒋穿林将会把自己“发明”的一些公式命名权送给他们,为利的蒋穿林将会为他们多创造赚钱的机会,反正都是高级人才,赚钱的机会多的是,总之是皆大欢喜。

蒋穿林做了一个大概的估计,到年底为止,他将会有大批的数学人才可用。而且这些人不仅通晓数学,有很多人对几何也颇有研究,蒋穿林觉得完全可以在明年开始匀速加速运动、三大力学方面的“证明”和研究,届时大炮很快就会出现更加精确的瞄准器具,真正成为战场之王。

这些人才全都非常重要,所以蒋穿林几乎是一一慰问,很是花了不少的时间,刚刚安置好这批新来的人才,大宋又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史嵩之的父亲死了!

*

在王文统主持的外交工作中,琉球和理学派进行了一系列亲密无间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双方虽然没有明说,但在行动上却一直都十分默契,按照中国人的说法,就是形成了某种形式的联盟。在这一系列的合作中,琉球的移民工作从小蚂蚁搬家变成了大蚂蚁搬家,棉花、生丝供应也更加顺畅充足,理学派也利用从中得到的收益进一步增强了在朝廷中的影响。但无论如何,理学派始终都无法取得朝政大权,具体原因就是因为四明代表人史嵩之牢牢地坐在右丞相的位子上,使得在重大决策上理学派根本插不上手。

随着两大改革的失败,史嵩之的位子日渐飘摇,但理学派就是无法将他彻底攻击下来,他们始终缺乏能够将他彻底击倒的最后一根稻草。为此对方的高层甚至暗示蒋穿林可以搞出一些大一点的动作,但却被王文统坚决的否定了。他们都是聪明人,当然清楚赵宋现在的情况有多糟糕:一旦内地经济体系崩溃,必定会引发大规模的动乱,北方战线立刻不稳,接下来就是亡国亡种了。

接到史嵩之父亲去世消息的当天,王文统就下了断言:史嵩之这次必定下台。果不其然,史嵩之在九月初五因为父亲病重请假,九月初七其父史弥忠去世,初八就有一百四十四名太学生一起联名反对皇帝重新起用史嵩之,坚持要他丁三年的忧,同时武学生、京学生、宗学生中也有许多人联名上书,迫使皇帝重新启用史嵩之的诏书一拖再拖。皇帝无奈,于十月初五提升范钟为参知政事,刘伯正为签书枢密院事。

事情并未因此而结束,二十二日,皇帝又被迫将右谏议大夫刘晋之、殿中侍御史王瓚、监察御史龚基先、胡清献调出朝廷,而将刘汉弼提升为侍御史,二十五日,又开始起用杜范,此后理学派的官员陆续开始被起用。二十七日,刘汉弼又弹劾金渊、马光祖,皇帝被迫剥夺二人官职。

十一月初五,召回王伯大、赵以夫、徐鹿卿。初六,礼部侍郎刘晋之降级。初八,刘汉弼上言,将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王德明罢职,由王福代替。初九,任命程公许为起居郎兼直学士院。二十日,任命陈韦华为兵部尚书,李心传权刑、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王伯大权吏部尚书兼中书舍人,赵以夫权刑部侍郎。到的二十四日,皇帝再也无力坚持,最终任命范钟为左丞相,杜范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游侣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刘伯正参知政事、签书枢密院事。范钟虽为“首相”,却事事受制于杜范,至此理学派大获全胜。

杜范也是个希望有一番作为的人,上台之后立刻想着吃掉蒋穿林,为国家(?)增添几分元气,至不济也要割掉蒋穿林这颗毒瘤,让国家少一点负担(?),不顾身边人的反对,对蒋穿林进行了一个小小的试探。于是在上任的就职计划书的第五条中轻轻提到应该严查食盐、纸币。内地的负责人公孙止听到消息后只是微微一笑,也不着急,一边派人往回送信,一边让手下人减少活动,停止一切交易和工程。

这件事后来一直让蒋穿林怀疑这个时代的消息传递速度和经济相关的程度,因为第二天沿边城市就发生了一场小型地震,物价开始蹭蹭猛涨,让当地的百姓在新年来临之际不得不一次次增加食物中“更加健康”的粗粮的比例。好在杜范一直都在小心翼翼地观察此事,见事不妙立刻派人去向蒋穿林道歉,解释自己并没有制造矛盾的意思。

接下来的事情最震惊的人就要属杜范了,公孙止当天下午派出手下弟兄开工,第二天早上起来物价的上涨立刻得到了有效的抑制,震惊之余,两家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密切’。杜范自此开始认识到蒋穿林已经成为一个极难对付的家伙,如果准备不够充足,恐怕还没伤到对方国内就已经烽烟四起了,当下韬光养晦,决定等待合适的时机再行出手。至于什么时候才是合适的时机,恐怕只有天知道了。

*

由于人手缺乏的缘故,情报处只在北方派了百十来人,虽然也在本地招募了一些,但人手一直都很缺乏,且还有许多其他侦察任务,所以如果不是蒋穿林点名要找的人,樊一虎从不主动出击。但这年年底,他突然毫无征兆地送过来了一个叫做窦默的神医。

起因是这样的,樊一虎路过苏门的时候,突然得了伤寒——也就是感冒,经人推荐,就到附近的窦默家中医治。感冒在现在自然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即便是流感,但在当时却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因为当时既没有什么停,也没有什么胶囊,更加没有任何抗生素,再健壮的人都可能突然挂掉,所以必须仔细照料随时观察才行。

一来樊一虎身上多金(有真有假),二来窦默也对樊一虎脑子里的时事新闻非常赶兴趣,樊一虎就在窦默家中住了下去。闲谈之下,窦默发现樊一虎精通点穴,对经脉有着很深的了解,而樊一虎也发现窦默对针灸术很有研究,两个人就越谈越投机,樊一虎一下子就住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在交往中,樊一虎发现窦默不光对经史子集颇有研究,管理能力也是非常不错,便起了延揽之心。虽然人力缺乏,但到了嘴边的肥肉没有不吃的道理,就在他想着如何开口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个意外。

忽必烈听说了窦默的名声,派董文用前去征召。董文用知道窦默多半不会就范,很可能会推三阻四磨磨蹭蹭地避而不见,所以找来了窦默的一个朋友,然后穿上一身平民的服装跟着那人前去拜见窦默。这样一来,窦默再也无法推辞,因而只能答应出仕。

但樊一虎是什么人?杀人放火有什么不敢做的?身边虽然只有两个弟兄,仍是趁夜使计下毒干掉了董文用及其二十多个随从。

董文用乃是大汉奸董俊的儿子,这段时间的交往也让窦默非常清楚樊一虎对汉奸的痛恨,实在拉不下脸来责怪对方。但董俊的儿子死在自己家中,无论能否洗清都难逃一死,可谓是走投无路,因此樊一虎微一露出招揽的意思,立刻便答应了。

之后发生的事情让窦默颇为惊奇,甚至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能想通。窦默在答应延揽后又向樊一虎推荐了同样隐居在此地的好友姚枢和许衡,为了防止二人不答应(事实上正常情况下二人是绝对不会答应的),甚至给樊一虎支了一个损招,用颇不光彩的手段逼得二人无法在北地再待下去。这种情况下窦默挺身而出出言延揽,二人最后只能满怀着不甘举家搬迁。

*

三人的到来使得蒋穿林有了更多可以使用的力量。许衡是以教育闻名,并且这次就带来了许多门生弟子,蒋穿林决定请他做教育处的副处长,协同刘元高管理整个义务教育体系,刘元高则腾出手来应付即将而来的新学革命。姚枢喜欢并且擅长处理政务,其人“藏富于民”“节用爱民” 的主张非常合蒋穿林的口味,“简政”的做法也非常适合守成,蒋穿林就把他安置在自己的顾问团,帮忙处理民政方面的日常事务,郭贤齐则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帮忙开创新的事业。至于窦默,蒋穿林原希望组建卫生处的,孰知所有人都觉得没有这个必要,完全是一种资源浪费,蒋穿林也觉得这个时代没有办法执行药品监督等职能,卫生处的作用实在太狭窄了,便根据窦默的要求,留在自己身边,和姚枢一起处理日常事务。

虽然未能设立卫生处,但牛痘的研究计划总不能无限期搁置,这不光是造福全人类的事情,特殊情况下还可以用来救命,所以蒋穿林设立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执行这个计划,由医术最是高明的窦默负责带头。

除了几个人才,樊一虎还为蒋穿林带来了温都尔哈玛尔和全真掌教李志常的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