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 北方来“客”
作者:等待爱飞翔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954

早在去年年底,王文统投靠蒋穿林的时候就提到过,如何和北地的贸易单单用来获利,找温都尔哈玛尔会需要投入很多公关费用,还不如直接找沿海的一些万户千户合作,由他们运到内地和西部北部划算。而以温都尔哈玛尔之贪财,眼睁睁看着大笔大笔银子落入他人手中必定是心痒难耐,不久便会忍不住主动提出合作,届时不光可以省去许多公关费用,还可以在合作中取得主动位置。

果不其然,温都尔哈玛尔送来的消息果然是这个意思。他是事先打听好了的,蒋穿林一向都以物易物,但一来他和身边的“消费者”手中的金银已经逐渐呈现匮乏状态,二来也很是舍不得,于是便提出用牲畜和战马交换。

温都尔哈玛尔作为财务大臣,对经济当然有一定的了解。比如战马,一匹母马到三岁便可繁殖,每年能产一胎,到第四年就变成了母马加三头小马,到第五年最大的小马也开始拥有繁殖能力,而且马的寿命长达二十多年,这样只要持续十年,马的数量就会增加到原来的数十数百倍!但草原的大小却是固定的,如果任由马匹自由繁殖,不出五年就会超出草原的承受能力,所以消费其中的一些不仅是牧民的需求,也是草原的要求。

至于蒋穿林可能把战马转手给南宋,这几乎是肯定的,但温都尔哈玛尔并不担心,因为无论蒙古人还是汉人,普遍都认为南方的气候并不适合养马,多好的马到了南方都会迅速退化,最重要的一点,蒙古攻宋几乎打的都是攻城战,而骑兵并不能用用来守城,假如赵宋如果因为有了骑兵而愿意放弃守城和他们打野战,蒙古人的损失反而会变得小一些!所以蒙古人看待赵宋手中的马匹就像张角看待曹操手中的飞机大炮,再多也是白搭。

虽然这样,如果有马赵宋朝廷还是愿意买的,毕竟能用钢刀没有人会愿意使用青铜剑,所以温都尔哈玛尔才会提出这个建议。蒋穿林的身边有许多谋士,当然也知道这些问题,但骑兵总是还要组建的,毕竟骑兵是这个时代最最具有机动力的陆军兵种,所以谈妥了价格之后便同意和他交易。

李志常的来意很是让人吃惊。蒋穿林原先猜测对方可能也是想要插手香料生意,又或者是想要购买一些兵器,毕竟江湖上的消息并不比朝廷的消息闭塞,全真教知道蒋穿林的兵器锋利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个江湖变化非常快,即使是北方第一大派,如果你不思进取,说不定哪天就会象四明派一样在数日内垮台,象李志常那样精干老练的人物,见到好的兵器没有不买的道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自从蒋穿林听到这个使者的名字就知道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来人叫做青锋,就是当年在终南山上佯装寻找柴火攻击,却转到后面偷袭李莫愁,最后打伤了蒋穿林的那个。

蒋穿林不会武功,以李志常的眼光,当年在终南山上肯定就看了出来,如今蒋穿林已经闻名江湖,这就更加不是什么秘密。而据说青锋的武功极高,比之当年的李莫愁并不逊色多少,那一掌既然是偷袭,必定是卯足了力气,按照李莫愁的事后推测,就是自己中了也要当场吐血不止,更何况蒋穿林一个普通人。事实上蒋穿林当时的确在死亡线上打了不止一个转,这也是当年李莫愁感动流泪,最后竟然能够冲破心里障碍直至以身相许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李莫愁当初并没有告诉他当时真实的状况,因为只有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医生是永远不会对病人说他的病情很严重的,他们只会告诉病人没什么。至于后来,既然已经将他俘虏,就更不能说了,哪个美女都没有理由在热恋的时候告诉自己的恋人欠了他这么多。)

以李志常的见识和他手下的众多人才,必定也能推算出当时的大致情况,所以按照普通人的观点,青锋绝对可以算是蒋穿林仇人中的仇人。如今李志常派人过来密谈,谁都不派却偏偏派了青锋过来,明眼人很容易就可以看出来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事情大致有三种可能:一是李志常讨厌青锋,想要借刀杀人,但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根据樊一虎传来的消息,青锋如今是全真教有名的干将,象李志常这样有决断的人物,没有理由做这种自毁长城的蠢事;二就是李志常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和蒋穿林商量,但又怕蒋穿林不够资格,所以派青锋过来探探蒋穿林的反应,藉此试探蒋穿林的心胸和气度;第三种可能和第二种差不多,不过目的可能是想藉此彻底消除蒋穿林心中的芥蒂,免得将来合作在关键的时候出了问题。

青锋姓赵,赵青锋。见了面后赵青锋立刻就主动承认了自己当年就是偷袭蒋穿林的人,并就此事向他道歉,毕竟无论此行有什么目的,能够保住姓名绝对不是一件坏事。蒋穿林也立刻表示当年大家并不相识,互相攻击是应该的事情,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自己从来就没有放在心上。

一个不善交际的人,会在一些很细微的动作上暴露自己的心情,赵青锋阅人无数,自是精通此道,所以尽管蒋穿林的言辞在他看来十分拙劣,但他仍是能够感到蒋穿林的确没有将那件事情放在心上,心中佩服之余,也说出了此行的目的:他们想组织马匹,换购火炮!

原来全真教作为北方第一大派,一直在南方布有不少密探,巨鲸帮中、蒋穿林的手下同样安插有全真教的眼线。二月份蒋穿林派兵清除巨鲸帮残余,因为动静过大早就人人皆知,岳海因为看不上陆地上的战役,就并未放在心上,但全真教却又不同,他们全都是在陆地上讨饭吃,所以特别关注此事。在得知蒋穿林只用了三千多人马就扫平了巨鲸帮之后,李志常立刻意识到了这中间又有什么秘密武器,立刻增派人手打听当时的状况。

赵青锋很坦白的告诉蒋穿林,自从两年多前蒋穿林售卖各种先进的刀具和弩箭之后,李志常就怀疑他这些器具设计的来历,最后派人在古墓派侧面挖开了一个洞穴。虽然没能找到什么高明的冶炼方法,但却同样从兵马俑身上找到了更厉害的弩的样式,改进之后做出的成品威力丝毫不逊色于琉球出产,只是品种没有那么多罢了,但也足够一个帮派自己使用了。

他说这话的时候一直都注意着蒋穿林的表情,发现他竟然没有丝毫生气或者情绪波动的样子,心中不免对蒋穿林又高看了一番,接着说道。他们在观察了巨鲸帮的遗迹和打听了当时的情况后,又想过可能是兵马俑中出现过的东西,便找了许久也没找到,希望蒋穿林能够将制作的方法卖给他们,他们可以组织马匹交换。当然了,实在不行也可以直接用成品交换。

这个当然是不能答应的,但贸贸然拒绝也不大好,蒋穿林便借口更衣[注1]到外面找自己的智囊团商量。

郭贤齐等人自然是一口否定。全真教是什么东西?他再厉害也不过是个大帮派罢了,需要火炮做什么?当年蒙古人入侵中原,全真教的作用可是占了至少五成,很大的可能是他们在为蒙古人做事。大宋现在唯一的防守优势就是投石机比较厉害,一旦火炮这种攻城利器落入蒙古人手中,大宋恐怕连三年都支撑不住。如今琉球和大宋的命运已经息息相关,一旦大宋灭亡,琉球绝对撑不过两年。直接告诉他,大家刚刚交往,信任度没有达到那种程度就行了,都是做大事的,赵青锋一定不会计较这些细节上的东西。

蒋穿林回转后赵青锋果然没有再提火炮的事情,只是问道能不能将炼铁的秘方卖给他们,他们仍旧可以组织马匹交换。炼铁的事情蒋穿林倒是知道,便委婉的告诉赵青锋,炼铁不是一个秘方那么简单,而是需要许多上下游产业的协助才能建成一个合格的炼铁炉。但看着赵青锋迷茫的眼神,蒋穿林也知道自己无法让对方明白,只好说明自己确实无法教会对方炼好铁,否则四年前就开始自己炼铁自己生产兵器了,不会一直拖到前年才开始自己生产兵器。但他表示自己可以卖给全真教一些刀剑,至于样式分量可以由全真教自己定制。

赵青锋脸色微微有些不快,大概是不大相信蒋穿林的话,认为他是在借故推辞。这也难怪,在这个时代,没有人明白科技水平这种东西,几乎所有新发明都不过是在某个地方做了一个小小的改进罢了。不过能够买到刀剑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师傅给的指示只是进行接触罢了,毕竟大家只是初次见面,不可能一下子就让对方信任,也不可能一下子就信任对方。

赵青锋虽然走了,但蒋穿林却知道事情没有完。有一件事他一直没有告诉别人,樊一虎传来的北方情报中,曾提到全真教偶尔会有些不寻常的举动,有一个手下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中曾模模糊糊听到一句,说是秦岭中隐藏了一支军队!情报虽然不准确,甚至只是含含糊糊地提了那么一下,但蒋穿林仍是能够感受到一些东西。正宗的蒙古军队总共不超过十万,能够顺利进入中原,靠的就是全真教为他们联络各地诸侯,而今全真教已经发展到了二十多万的教徒,已经隐隐有些当年吴三桂的味道,只要有机会,一定会想方设法做点什么。

不过话说回来,同时有两个大豪愿意用马匹交易,蒋穿林觉得是时候组建骑兵了。

“小郭,我觉得是时候组建骑兵了,你在北方长大的,能不能算一下我们到底能够购买多少马匹?”

“马匹?”郭贤齐扳着手指算了一下说道:“北方一匹好马只有十两银子就行了,以我们现在的财力,买个几十万匹都没有问题。”

“这不废话吗?”蒋穿林嘿嘿笑道:“蒙古人怎么可能卖给我们那么多?整个蒙古的马匹恐怕不会超过……”目前南宋还有一定的战力,在三大名将的抵挡下,蒙古兵根本无法突破半步,数年之内很难分出高低,正适合坐山观虎斗,起事的时机尚有些早,所以蒋穿林就没有系统的整理北方的情报,对蒙古人也缺乏一个整体的认识。

“铁木真死的时候,单单他自己的直系军队就有十三万,”郭贤齐解释道,“还有他的大将、他的兄弟、子侄的部落,加起来至少有二十万的军队。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数量肯定还要更多,因为单单九年前窝阔台发动的西征,就调动了十五万的军队。蒙古骑兵每个人至少有六匹战马,即便按二十万计算,也至少就有一百二十万匹战马。如今北方还有几十个万户,汉人仆从军队至少有三十万,再加上后备的马匹,至少也有二百万匹!”

“二百万匹?”蒋穿林惊道:“水份太多了吧?”不但是他,任何一个二十一世纪的青年都会觉得这个数字有些夸张,因为大多数人普遍都认为当年西汉国力匮乏,就是因为四十万匹马给搞的。两百万匹马,还不搞翻天才行?

“或许吧!”郭贤齐即不坚持也不否认,只是继续说道:“马匹繁殖的速度并不慢,三岁的母马即可繁殖,每年一胎,大约能活到二十五岁。你的筹算很好,应该算的出来马匹的增长速度有多快。”

这个问题蒋穿林不用计算也知道,当年的人口大生产在之后的数十年内一直都被人诟病,更何况马匹这种东西,不需要考虑抚养能力,完全可以一胎接一胎的生,三岁就可成熟,如果有足够的草场,三十年的时间足以增长到原来的数十百倍了!

“而且一匹公马可以同时满足数百匹母马的配种需求,如果将公马和母马分开,完全可以做到打仗生产两不误。”

“数百匹母马?”蒋穿林简直要喷饭了,不知道种马的说法是否就来源自这个?

“马匹的价格并不贵,在南方虽然要四五十两银子,在北方却不会超过十两银子。但一个轻骑兵的装备大约要四十两银子,一个重骑兵的装备花费甚至超过一百二十两银子,还有后期马匹饲料的问题,一匹马的饲料费用可以比得上四个步兵的费用。”

“你想告诉我什么?”

“我想告诉你蒙古人并不缺马匹,十万八万的他们随手就可以拿出来。”

事实的确如此。在某个时空的十五年后,忽必烈同弟弟阿里不哥开战,在兵力偏少的情况下赢得了对方,这充分说明了即使处在中原的忽必烈也不缺乏马匹,因为没有人能够使用兵力偏少的步兵赢得一个势均力敌的对手带领的人数居多的骑兵,而阿里不哥在整个战役中的表现也说明了他不是一个笨蛋。

“那可太好了,明年我们就组建一支骑兵。”蒋穿林哈哈大笑了两声,过会又道:“重骑兵的主要作用是冲散对方的阵形,我们有更加厉害的火炮,就没有必要使用这种便宜货了。但轻骑兵还是必须得有的,否则敌人逃跑的时候我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

郭贤齐苦笑了两声,摇头道:“训练骑兵可是需要很大场地的,五千骑兵就至少需要一个县那么大的地方。琉球现在已经只剩下三个县的空地了,如果继续移民,明年年底就完全住满,你打算把骑兵安置在什么地方训练?”

“这个……你让我好好想想。”

[注1]不是蒋穿林装斯文,而是当时的确没有解手这个词。关于解手这个词的来历,有一段十分屈辱的历史,大家看作品相关中的元朝汉人初夜权的传说就知道了。